中国为何一定要帮塞尔维亚抗疫?这篇专访给你答案|草地·全球战“疫”
塞尔维亚卫生部4月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天15时,该国新增确诊病例305例,累计确诊1467例,死亡39例
3月21日,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从广州出发飞抵贝尔格莱德,支援当地疫情防控工作。随后的一幕令很多中国人为之动容: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不仅亲自到机场迎候了中国医疗专家组,并现场向五星红旗献上深情一吻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的工作情况如何?塞尔维亚政府和人民是如何支持专家组工作的?中国的抗疫经验又在当地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攀、洪泽华
3月21日,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从广州出发飞抵贝尔格莱德,支援当地疫情防控工作。随后的一幕令很多中国人为之动容: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不仅亲自到机场迎候中国医疗专家组,并现场向五星红旗献上深情一吻。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的工作情况如何?塞尔维亚政府和人民是如何支持专家组工作的?中国的抗疫经验又在当地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面对这些问题,记者先后多次连线采访了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林炳亮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所一级主任科员龙其穗。
从武契奇总统向专家组深情表示“这个国家就交给你们了”,到遵照中方建议建设方舱医院,从取消封城计划到贝尔格莱德市民主动为专家组车队让路,在他们的讲述中,中塞两国联手战“疫”的一幅动人画卷,徐徐展开在我们眼前。
“这个国家就交给你们了”
草地:此次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林炳亮:3月15日下午,我接到了广东省卫健委的通知,得知要去塞尔维亚支援当地的抗疫工作。我们一行六人,两位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两位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位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我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的医生。
随后广东省卫健委和医院就帮我们准备了队服、防护物资、宣传材料等必需物资。出发前,我们还专门到委里开会分析塞方可能需要的物资和材料,并分头准备,同时将宣传材料翻译成英文。3月21日晚上,我们飞抵贝尔格莱德。
专家组此行的主要工作是考察塞尔维亚国内整个疫情防控体系,包括流行病学、疾病报告制度、检测水平等,摸清疫情、医疗物资和医务人员的情况。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察目标,就是当地对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能力,还有医院的布局等等。新冠肺炎是烈性传染病,从传染病防治来说,医院的整个布局合不合理、医护人员的防护到不到位,都是要考察的。
3月21日当天塞方是派了专机来接我们的。下午两点多起飞,飞了11个多小时,当地时间晚上七点半左右落地。
草地:抵达机场的那一幕,您的印象如何?
林炳亮:印象挺深的。飞机刚落地,空乘人员就让我们往窗外看,说下面有好多人,总统也来迎接我们了。我们走出机舱,看到总统和我们的大使站在扶梯下面,两边是中国国旗和塞尔维亚国旗,还有很多卫兵。陈波大使说,“欢迎你们,疫情期间,我们就不握手了,碰碰肘吧”,我们就和总统还有中国大使碰一下肘。塞尔维亚总统还亲吻了两国国旗。现场挺感人的。
草地:目前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
龙其穗:本周专家组的工作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走访摸排当地防疫基本情况,提议建设方舱医院和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等。这周开始,我们主要有五方面工作:一是帮助塞方完善、理顺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报告系统;二是继续加强医务人员全员培训;三是对第一阶段部署的工作进行复查;四是加强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五是加强人文关怀。
草地:您的工作强度大吗?平时的工作节奏是什么样的?
林炳亮:这一星期工作强度非常大,因为疫情不等人,感觉就是在和病毒赛跑,我们希望尽快把整个防控体系建立起来。这段时间每天很早就要起来,跟公共卫生、临床治疗等部门见面,还要和总理、总统见面,提出建议,一般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住地吃饭。我们每天还要开一个专家组会议,总结当天看到的情况,分析疫情以及存在的问题,梳理第二天要做的事情,讨论哪些是必须要尽快解决的,哪些是先提出建议,需要相关部门去推动的。开会经常要到十一二点,睡觉都要凌晨一两点了。
其实强度也还好,因为我们都习惯了,当医生平时就是这个工作状态。但是压力会更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国家的疫情防控工作。武契奇总统的两句话,我们印象特别深刻。一句是我们来之前,他说“这世界上唯一能够帮助我们的只有中国”,一句是我们到了以后,他对我们说“这个国家就交给你们了”。这是多么重的担子!所以我们要争分夺秒,要尽快把漏洞堵住。堵得越早,后续防控压力就没那么大,就会争取到时间。我们也不会觉得很累,这非常值得,因为关系到塞尔维亚人民的生命健康。
一直觉得,能为塞尔维亚这个国家做点事情,心里还是挺欣慰、挺高兴的。中国有过惨痛的教训,也在和疫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很有效的经验。我们结合当地情况提出的建议,希望尽快起效,疫情能控制下来。
“啊,原来不用封城啊”
草地:从您个人的观察来看,塞尔维亚此前疫情防控的难点在哪?
林炳亮:我觉得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塞尔维亚从来没有面对过这种重大传染病,思想、物资各方面的准备是不足的。
第二,这里整体的防控体系也不像国内的防控网络那样健全。中国在“非典”之后搭建了整个防控网络。塞尔维亚没有CDC(疾控中心)这样的组织,CDC的工作主要由公共卫生研究所来做,基层力量不足。对疾病监控来说,整个网络显得有些薄弱。
第三,对一种新疾病来说,关键是要发现它,然后把源头堵住。需要有一帮人去做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的调查,还要通过检测尽早诊断出来,不能单纯依赖临床诊断。我们刚到这边的时候,塞尔维亚全国只有一个国家实验室能做检测,而且人员、机器也不充足,每天检测量只有两三百左右,运送和发报告都很慢。在病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仅靠一个实验室根本处理不了这么多样本。这也是塞尔维亚防控网络最薄弱的环节。
第四,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不强,他们不是很清楚怎样防护,缺乏专业的培训,防护用品也不足。我们了解到当地医院出现了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这与专业培训、医疗物资储备等有很大关系。
草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专家的到来是否给当地带去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林炳亮:这是肯定的。我们刚到塞尔维亚的时候,其实塞方对疫情的预判是比较悲观的。前些天我们一起去考察了尼什的防控情况,第二天一早和他们卫生部长见面,他上来就告诉我们说塞方准备把尼什封城。我们一听当时就傻了。为什么要封城呢?整个尼什有30多万人,当时确诊病例只有69人,人员流动也不多,这种情况下封城意义不大,代价太高,而且容易引起民众的恐慌。更重要的是国家已经实行了紧急状态,还实施了宵禁令,人基本都待在家里。
专家组讨论后觉得不应该封城。告诉塞方这个结论后,他们也很高兴,看得出他们其实也不想封城。中方专家团队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他们才放心了,觉得“啊,原来不用封城啊”。
草地:中国专家组给塞尔维亚防控工作最重要的经验和建议是什么?
林炳亮:简单来讲就是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救治方面做到“集中病人,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危重病人救治”,要做到“四早,四集中”,第一必须提高检测水平。在我们的建议和推动下,现在塞尔维亚国内已从仅有1个新冠肺炎样本检测监测点,增加到5个,检测能力和处理速度都有提高。
源头控制方面,发现病人并进行集中隔离。我们请塞方尽快排查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和从海外疫区回来的人,组织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塞尔维亚政府已经征用了各地的大学城作为集中观察点。虽然现在检测试剂盒还不充足,但先把这批高风险的人隔离起来,尽可能地切断传播途径,对下一步防控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第三是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保护。传染病收治强调“两通道、三分区”:医务人员和病人通道要分开,污染区、清洁区之间要设缓冲区。我们发现当地部分医院没有区分“两通道”,容易交叉感染。另外分区也不明确。我之前进入重症病区观察,发现他们有污染区,有清洁区,就是没有缓冲区。医务人员在污染区换衣服,实际上换完衣服还是污染的。这是个很大的麻烦。我们让塞方尽快建立“两通道,三分区”,做好医务人员培训,这样会大大减少医务人员的感染。
在患者收治方面,塞尔维亚此前建议轻症患者自我隔离。我国早期也采取过家庭隔离计划,但这可能导致家庭聚集病例流行。一旦暴发流行,医疗机构的负担会更重。所以我们建议塞方尽快把病人统一拉到定点医院。在我们建议下,建立的方舱医院已经开始收治病人,让确诊的轻症病人集中隔离,缓解了定点收治病人的压力。
草地:塞尔维亚政府对中方提出的建议有什么样的反馈?
林炳亮:塞方政府的推动能力非常强,上下都比较重视,执行能力真的太强了。我们一提出方舱医院的建议,他们第二天就开始施工,第三天就成型了,现在已经可以使用。这边还施行了宵禁制度,对那些不服从宵禁令的人,按照法律进行制裁。
草地:关于您提到的方舱医院,目前建设情况怎么样?
林炳亮:贝尔格莱德已经建好一座有三千张床位的方舱医院,几个大城市也在建自己的方舱,目前看这个规模已经足够用了。当然塞方也是按照最坏的打算在准备,这些方舱医院最后不一定用得上。但有备无患,未雨绸缪总是好的,这样至少民众心里就不恐慌了。
“塞方专门为我们请了一名山东厨师”
草地:在抵达塞尔维亚之前,您对塞尔维亚有什么样的印象?
林炳亮:印象主要来自小时候。一是电影,《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时看完,觉得这边的人民非常勇敢。出发前在医院的欢送会上,我们还唱起了电影中的插曲“再见吧,朋友”。听说专家组出发之前央视电影频道还播了这个电影,可能是给我们送行吧。
第二个印象是21年前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北约轰炸。前些天我们去大使馆旧址吊唁烈士,塞方国防部长也参加了,还有陈大使、吴武官,能去看看我们的烈士,心里十分激动,也十分欣慰。
草地:生活上的衣食住行还习惯吗?
林炳亮:我们来这边生活起居由塞方国防部负责,一名中校专门陪同我们,部长助理每两天来看望一次,嘘寒问暖的,问我们缺什么,还需要什么。一位同事觉得早上房间里阳光太猛烈了,就随口说了一声。早上说完,中午回到驻地时塞方已经把厚窗帘装上去了。饮食方面也很细心,每天都是四菜一汤。塞方给我们专门配了一位山东的厨师做中餐,他很用心,每天都变着法子做各种菜给我们吃。还有安保也非常严密、消毒非常严格。生活上真的安排得很好,也很细致。
草地:这些天当地的天气怎么样?
林炳亮:我们刚到那天,下飞机时穿一件冲锋衣基本就够了。前两天下了场雪,天气比较凉。现在又出太阳了。我们都开玩笑说这次来还真有“雪中送炭”的味道,刚下完雪就出太阳,很应景。
草地:这些天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龙其穗:我们这些天出去的时候,当地医护人员和普通民众会竖起大拇指,也会用中文说“你好”。中方援塞的事情每天新闻都在报,当地民众也认识我们平时坐的车了。有一天遇到堵车,他们都自觉地往两边开,在路中间留出一条道。看着我们经过,他们会竖起大拇指。
有的医院病房我们进不去,医务人员和病人就在窗边朝我们招手。我觉得很感动,他们对我们真的是无比信任、无比尊重、无比感谢。我们也希望把有效的防疫经验好好传递给他们,真正帮到他们。
草地:现在是否有计划何时返程?
林炳亮:原定的是在塞尔维亚国内考察14天,但现在看可能要延期,具体返程时间我们暂时不了解,一切服从当地防疫需要、服从组织安排。
草地:现在会和家人打电话吗?每次大概聊多久?
林炳亮:基本每天都会报个平安。一般不会聊很久,就是简单报个平安,问问家里有没有什么事情。他们也很放心的。
草地: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渐明朗,国外形势相对比较严峻。您有什么想和国内同胞说的,有什么想对世界人民说的?
林炳亮:我们国家现在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本土的病例基本能控制住,但是外围形势还是很严峻。病毒不分国界,也不分民族,所以还是要做好防护。对国内来讲,最关键是做好输入病例的防控,要做好入境人员的登记、隔离,把防控成果巩固下来,不让病毒死灰复燃。
对塞尔维亚人民和世界人民来说,这场战役中的每个人都是战士,每个人都有应该做的事情。普通民众好好听政府指示,做好个人防护,就是很大的贡献。对医生来讲,那就是守土有责,责无旁贷,也要保护好自己,否则对国家、对医院都是非常大的损失,也不利于战胜疾病。政府要对整个防控工作做好安排,多关心医务人员,多关心民众,给他们提供充分的生活保障。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在防护方面不能有一块短板,否则病毒就会蔓延,就会突破防线。虽然东西方国家不太一样,但面对疾病时要摒弃成见,不要互相拆台。杂音太多不利于抗击疫情。中国做了非常好的表率,不仅分享了数据和经验,还派遣专家到各个地方去。我们这次帮助塞尔维亚,实际上是在帮中国,也在帮全球。守住每个环节,守住每一寸土地,病毒就没有藏身之处。只要齐心协力,肯定能够战胜这次疫情。
草地:这次疫情过去之后,您还会再去塞尔维亚看看吗?
林炳亮:会的,也会带家人和朋友过来看看。疫情过后再见,这是我们的约定。
全球战“疫“|澳大利亚:橄榄球赛无人喝彩,卫生纸买够一年用量……
草地·疫线|如果不是这场战“疫”,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这个职业
草地·访谈|蜘蛛猴面包:用镜头记录疫情中“不服周”的武汉人
草地副刊|“疫”考之下,实体书店再次站在岔路口
监制:姜锦铭 | 责编:李牧鸣、刘小草 | 校对:饶小阳